历山
济南的这三山,首推历山。历山非常有名,《史记》上讲舜帝躬耕于历山,而现在都把济南南部的千佛山称之为历山了,其实历山的位置离现在的舜井不远在离舜井不过一公里的历山顶街的最高处,在街的下头就是历山了,所以是第一座不见山的山。
第二座是灰山,这叫煤山,这山非常神奇,别看只是一个小土堆,但传说从古到今每天一早都长着一层灰(绝对不是灰尘,可能是某种菌类植物),可是用扫帚一扫,就没有了,到了第二天一早接着长,可是到了文革时期,灰山附近有一老者喝醉酒,一不小心把灰山打为两段,从此不但“灰”不长了,竟长土了,现在有个在灰山上面修了一间平房,用砖砌一个拱型的洞,把这灰山包在里面了。
第三座很有名气,称曰“铁牛山”,传说为太山老君的青牛下凡。铁牛山,原在济南城里东花墙子街往北、庠门里街的街上。庠门是济南府学的旁门。所谓“府学”,就是旧时济南府治所在地的学宫或孔庙。它建于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在这里任过“太学正”。过去门左立有刻着满汉文字并列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高大石碑。后来庠门内外开辟为街道,不久石碑就被拉倒,早已不知下落了。府学里面和其他学宫一样,有大成门、大成殿及东西两庑,以及崇圣祠、明伦堂等,现已成为明湖路小学的后院。
传说铁牛山最初在府学玉带河西南的土中.黝黑有光,状如卧牛伏地,只露脊背在外,因此称为铁牛山。原来有小亭覆盖,并刻有石碑,后来逐渐沉入池中。以后亭子和池子都没有了,铁牛山就出现在庠门里街东面的街上。由于街道不断展宽、加高,“山”大概就深埋到地下去了。过去有人说它是为镇水而设,甚至有人说它夜间可自由出入,这都是不见经传的民间传说。有人认为它是出土的铁矿石,和灵岩寺的“铁袈裟”一样,本身不过是铁,看来这是比较科学的解释。清人濮文暹《华不注山》诗有云:我闻济水南,沧桑变未休。历山久无顶,耕者沉铁牛。注云:“历山、铁牛山久埋入地,今成市衢而存其名曰:历山顶、铁牛顶云云。”
铁牛山2001年10月在庠门里街12号被发掘出土,曾一度暂存在济南市博物馆。府学文庙修复中,这座铁牛也被搬运到了府学文庙大成殿一侧。 有人说小的时候时在大明湖游泳之时,曾被牛角绊伤过;有人听祖上说在济南北关铁路东站之地也发现过铁牛的尾巴,最后考古学家把铁牛山挖了出来,原来是一块重约十吨的大石头,用专门仪器一测,竟含铁量达到了99.99%,究竟是天外来客还是人工期铸造还是个迷。有人说这个铁牛原来是摆在北关的,后来因为历史的变迁,有人便把铁牛运到了大明湖底去镇湖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