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经地义
基本词义
天经地义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联合式。作谓语、宾语、主语、定语。含褒义。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经地义”常被用来描述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例如,在《孝经》中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强调孝顺是天经地义的德行。此外,晋代潘岳在《世祖武皇帝诔》中提到“永言孝思,天经地义”,也是在赞扬孝道的重要性。
故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规定应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猛继位。但周景王生前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结果姬朝杀死姬猛后,姬猛的弟弟姬句在晋国的支持下继位,即周敬王。姬朝兵强马壮,周敬王只好出逃至晋国。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代表商讨平息争斗之策。会上,晋国赵鞅向郑国游吉请教“礼”的含义。游吉引用郑国子产大夫的话:“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老百姓行动的依据,是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的。”赵鞅听后深受启发,号召各诸侯国支持周敬王。最终,在诸侯的帮助下,周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王位之争。
例句
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不能因为工作繁忙就忽略了这一点。
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理所当然:指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合乎情理,不容置疑。
不容置疑:指真实可信,不容许有任何怀疑。
反义词:
岂有此理:哪有这个道理,形容说话或行为荒谬、不合情理。
大逆不道:原指犯上谋反,后指行为极端违背封建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