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文化自信视域下青海文化发展的多维路径

时间:2025-04-08 10:14:00

杨晓琳 张 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要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青海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灿烂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等,发扬和传承青海文化是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重要途径,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青海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对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贡献青海力量。

一、从文化主体性到文化主动性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青海的文化主体性依托于地域文化的特色性,同时把握历史主动性,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打造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品牌文化。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保持了文化品性中的“自我”,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推进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源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保持了文化品牌中的“自主”,深化青海文化历史研究、强化文物事业顶层设计,走出一条符合青海省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挺起民族脊梁的红色文化保持了文化品格中的“自信”,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浸润青海大地;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文化保持了文化品节中的“自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交相辉映互补共生,形成了灿烂辉煌、缤纷绚丽的民族文化;展现时代精神的高原文化保持了文化品质中的“自立”,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推动高原特色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创新发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青海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不断增强文化主动性,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注入文化力量。

二、从多元一体到团结奋斗

中华文明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文明形态,而是由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交融汇聚而成。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且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古朴壮丽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宽厚、勤劳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因此,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积极引导青海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新时代新征程,青海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兼收并蓄、相互依存,和而不同、和谐共生,不断增强青海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青海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三、从革命斗争到民族复兴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立自强、守正创新,同时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青海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青海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红军长征经过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将革命火种留在了班玛,传递了革命的精神火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河西走廊,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在内无给养、外无援军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孤军奋战4个多月,却始终坚守革命必胜的信念;在百废待兴的国土上,在茫茫的青海戈壁滩上,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夜以继日地刻苦研究;在修建青藏公路的过程中,青海各族人民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最终战胜困难等等。这些都内在地展现了青海大地的文化生命力、精神推动力、价值引导力。深沉的历史文化意识与深厚的家国天下情怀是青海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推动民族复兴的智慧和力量,青海致力于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从中汲取丰厚精神滋养,激发昂扬斗争精神。

四、从发掘文化资源到加强文化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青海文化扎根于青藏高原文化,呈现出特色化、本土化、多元化的特征,是青海省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精神动力。青海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特殊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当前,青海省深度挖掘河湟文化、玛域文化、昆仑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建设黄南热贡文化、玉树藏族文化、果洛格萨尔文化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积极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彩陶故里”“中国原子城”“热贡艺术”等文化标识;发掘青海文化特质、讲好青海文化故事、展现青海文化魅力、塑造大美青海形象,在文旅融合中打造独具青海特色的“诗和远方”,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文旅蝶变发展之路。此外,青海紧紧围绕“建设书香青海、共筑精神高地”的目标要求,创新全民阅读活动模式和载体,增强全民阅读理念;积极整合全省各类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凝聚全民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凝聚精神力量。

五、从传承到与时俱进发展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青海历史悠久、文脉绵长,青海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把握时代主题,根植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党领导青海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青海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础上,立足青海文化省情实际,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旋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擦亮中华文化青海“名片”。青海找准传承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结合点,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青海深耕非遗文创开发,以跨界创新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比如“青绣”通过保护、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青海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等先后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青海不断推进“青绣”创新发展。陶小堡兰花花非遗展馆独创“青绣+剪纸”融合模式,将盘绣、平针绣等传统技法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出青绣牡丹耳环、十二生肖香包、青绣扇子荷包等时尚单品,通过订单式生产带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国家级非遗湟中堆绣突破局限,联合武汉大学研发新型混纺面料,打造出可拆洗立体花瓶、布艺茶席等生活美学产品,“非遗小院”构建“研发-体验-展销”产业链,通过“产学研合作+电商直播”双轨并行成功扩大市场,形成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共振的青海范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增强文化主体性,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势。在新征程上,青海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深耕文化沃土、厚植文化底蕴,大力培育弘扬“五个文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青海贡献。

(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韩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