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太原4月19日消息(记者张晋鹏)4月18日,“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展在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开幕。本次展出活动旨在响应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号召,通过展览让更多观众爱上古籍,爱上读书,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垂棘之璧”指晋国垂棘之地盛产的珍贵玉璧,后世常用“垂棘”来代指珍贵之物(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据介绍,本次展览系统展出了50余部、近500册珍贵古籍,通过“晋风淳远”“盛世繁星”“千年流韵”“山右新风”四大单元,全面呈现从先秦至清末山西先贤的学术成就与思想脉络,为观众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展览开幕仪式(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展览中,有《国语》《资治通鉴》等史学丰碑,也有《荀子·劝学篇》《滕王阁序》《江雪》《雁丘词》《捕蛇者说》等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既勾勒出三晋大地对中华文脉的卓越贡献,也展现了古籍作为文明火种、思想灯塔的永恒价值。
山西博物院首次推出的古籍专题展在展品遴选上尤为考究,50余部古籍中,善本比例高达五分之一,其中傅增湘题跋的明影抄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史记集解》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展品: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駰集解 明影抄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 傅增湘跋(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山西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范月珍介绍傅增湘题跋的明影抄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史记集解》
“影抄工艺要求摹写者以近乎严苛的精度复现原书风貌,采用‘覆纸透影、纤毫毕现’的摹写技法,如同古籍的‘光学扫描’。”山西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范月珍表示,当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史记集解》原本失传后,傅增湘收藏的明影抄本便成为探析宋代版刻特征的“时光胶囊”,其承载的字体形态、版式规制等物质性信息,使今人得以窥见宋代典籍的原始样态,这也是其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核心价值。

观众参观展览(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展览特意选取《滕王阁序》《商山早行》等全民共读的‘文化顶流’,正是为了呼应全民阅读大会的主题。”山西博物院古籍保护部贾少敏表示,当观众看到课本里的名篇跃然古籍之上,阅读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课题,而是可触可感的文明传承。
以“山西先贤+经典名篇”为切口策展,既降低古籍理解门槛,也为全民阅读提供鲜活场景,贾少敏说:“我们期待观众在此感受‘古籍活起来’的魅力,让读书日不只在4月23日,更在每一次与先贤的跨时空对话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