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记者 王琼
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海港幼儿园的科技节上,一场奇妙的“化学喷泉”实验正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随着教师刘增娇注入催化剂,粉色泡沫如礼花般喷涌至两米高,孩子们欢呼雀跃。这所2017年完成民转公的乡村园,4年前就已跻身江苏省优质园行列。
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近年来,海门区深耕学前教育改革“试验田”,以集团化办学为支点撬动城乡教育资源重构,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学前教育。2025年1月,该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
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海门逐渐走出了一条“优质共享、特色共生、发展共进”的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之路。
破局:
集团化办学的“海门方案”
2014年,崇海通道规划建设按下快进键,众多上海企业纷纷跨江而来抢滩海门,外来务工人员3年激增42%。“入园难”“入好园更难”成为老百姓的揪心事。
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时任海门区教体局局长许新海回忆,当时,海门尝试让总园办分园,但传统“总园+分园”模式遭遇“水土不服”:有的分园沦为“挂牌园”,课程照搬城区模式;有的乡村园师资流失严重,优秀教师扎堆城区形成“虹吸效应”。
2017年,海门区实验幼儿园率先试点组建海门首个学前教育集团,开启了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之路。
随着新建园越来越多,幼儿园发展不均衡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集团化办学试点出现了“集而不团、团而不和”的问题,优质资源单向流动加剧了新建园、乡村园、民办园与城区优质园的差距,逐渐成为制约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难题。
“不破不立。”海门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军说。海门决定打破原来试点先行、小步前进的学前教育发展方式,全局统筹,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
2021年,海门按照“城带乡”“老带新”的思路,将全区71所公办园和民办园划分为9大教育集团,全面开展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打破行政边界,创新“联合型”与“联盟型”双轨并行机制。“联合型”由城区优质园作为总园,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联盟型”则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保持各园法人主体地位。这种差异化发展路径,既能保证资源高效配置,又尊重基层办学自主权。海门区教体局副局长施健斌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就像给每棵树苗定制生长支架,既提供养分又不束缚手脚。”
以海门区机关学前教育集团为例,重组后的集团由7所幼儿园组成,既有城区园也有乡镇园,既有老园也有新园。2022年新开办的天玺幼儿园实行“联合型”模式,园长马燕迪深有感触:“从文化理念建构到环境创设、教师队伍发展,集团都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引领。”短短两年时间,天玺幼儿园便创成南通市优质园,目前正在积极准备省级优质园创建。
截至目前,海门区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9.79%,省、市优质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8.59%。
焕新:
园所提优的“集团基因”
“发展参差不齐、管理架构不一是各集团的特点。”在朱建军看来,“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贴牌’,而是要激发每一所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快速成长、持续迸发新活力。”海门要求,9大领衔园发挥“领头雁”的作用,推动“管理同治、文化同脉、队伍同建、教研同步、资源同享、考评同标”,通过内涵上的统一发展、文化上的统一朝向,让各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实现全区公办园与民办园、城乡幼儿园携手并进。
施健斌告诉记者,海门鼓励9大集团结合内部园所之间的发展情况,建立集团共同愿景、共同使命、共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以“共性+个性”的方式,将“集团基因”融入园所特色,开发园本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密码”。
在“和而不同”理念指引下,各集团构建“1+X”文化共育模型。海门区证大幼儿园园长施亮告诉记者,在加入东洲学前教育集团后,该园将领衔园东洲幼儿园的“绿意”文化理念与园所毗邻长江的区位特色相结合,开发出了“江韵”生态课程,形成了以生态课程为基础、以滨江文化为内涵的园本课程。东洲学前教育集团总园长季军说:“我们不是简单复制粘贴,而是通过文化嫁接让课程扎根土壤。”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是集团化办学之后各幼儿园的普遍感受。2024年,海门进一步提出以9大学前教育集团领衔园牵头,指导成员园以实际的文化理念、课程积累与资源条件为基础,进一步梳理园所课程实施案例,打造包括“学园乐、社群亲、乡韵醇、中华风、自然美”五大板块在内的“好玩儿”生活课程,推动集团内部共同发展。
“区域内文化是相通的。”海门区教体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倪蕙介绍说,以“集团基因”为牵引,领衔园选择一个板块,带动各园深度卷入“好玩儿”生活课程研究,“不仅集团内部发展有抓手,也促进了区域内园所课程的迭代优化。”
成长:
教师发展的“联动效应”
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一直是海门区锦绣学前教育集团总园长袁慧的心头事。受益于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培养,集团成立之初袁慧就发现,集团内部教龄在5年内的教师接近60%。“这些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学习能力强、精力充沛。”
为了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袁慧号召在集团内部成立“分组式成长营”,创建课程工作坊、环创工作坊、游戏工作坊等小组,让年轻教师各取所需,迅速成长。
年轻教师蔡颖就是沿着“分组式成长营”成长起来的代表。她在个人成长笔记中写道:“以往做环境创设,我只关注美观,却忽视了幼儿。原来环境创设应该围绕幼儿需求与兴趣,增强互动性。”如今,工作不到3年的蔡颖已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成绩,获得海门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以蔡颖的蜕变为代表,海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如竹节拔高。海门九大学前教育集团均为教师搭建了成长平台,打破园际界限,通过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等方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海门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学前教育教研员姜琴介绍说,该区要求各集团每月组织一次专题视导和教师成长营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师徒结对展评,每学年开展一次专业技能竞赛。
机制创新释放更多活力。海门进一步打破编制制约,让教师由“单位人”变为“集团人”,为教师创设更多的舞台。海门实施“三向流动”机制,优质园骨干教师向薄弱园柔性流动,农村园教师到城区园跟岗研修,行政管理人才跨园挂职锻炼。“我们把优秀教师当作种子,希望他们辐射其他教师,从而带动幼儿园的发展。”姜琴说。
记者了解到,海门每年都有约20%的教师在集团内部轮岗。2018年以来,还有58名行政管理人才到乡镇幼儿园任支教园长(副园长)。海门通过这些举措,努力推动城乡幼儿园拥有“一样的师资、一样的管理”,最终达到优质均衡。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