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永夏
读过《老残游记》的人,大多会为白妞、黑妞的说唱艺术所倾倒。《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刘鹗透过独特的艺术视角,用精彩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极为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这两位艺人演唱的情景。

白妞、黑妞虽是小说中的人物,却并非虚构,其人其事都于史有据,真实可信。
据有关资料记载,白妞本名王小玉,和黑妞为表姊妹,同为山东郓城义东堡人。她生活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是山东大鼓早期的杰出代表。
白妞自幼学艺,16岁便“随其父奏艺于临清市肆”。她聪明好学,吸收了地方小曲、戏剧的唱腔,创造出一种新调,即梨花大鼓的南口派梨花调。
光绪初年,白妞和黑妞一起到济南大明湖南岸明湖居说唱梨花大鼓。她大胆吸收皮簧、梆子、昆曲及临清小曲和众多艺人的新腔新调,改编新词,丰富、改造了原来的曲调,使原梨花大鼓的行腔曲调呈现出了新的韵味,唱起来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因而吸引了各阶层的听众,声动齐鲁。
清末鼓词作家贾凫西在《旧学庵笔记》中写道:“光绪初年,历城有黑妞、白妞姊妹能唱贾凫西鼓词儿。尝奏技于明湖居,倾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目。”并加按语云:“白妞又名小玉,《老残游记》摹写其歌时之状态,亦可谓曲尽其妙。然亦只能传其可传者耳。其远韵,弦外有音,虽师旷未必能聆而察之,腐迂未必能写而著之也。”
晚清文人孙点在《历下志游》外编卷三中也写到白妞:“眉目姣好,低头隅坐,楚楚可怜。歌至兴酣,则又神采夺人,不少羞涩。”
同为晚清文人的王以敏当年也曾欣赏过白妞的演出,他留诗赞曰:“王家有女淡妆丰,玉娘小字香春风。明眸含睇水新剪,登场按拍天无功。”他在读了《老残游记》之后又补记:“济南泉水女儿喉,写入浮踪动九州。不有老残工妙笔,何人识得梦湘愁。”
有关黑妞的资料,流传下来的较少。光绪年间任湖北、江苏巡抚和两江、直隶总督的端方,在题贾凫西所绘《明湖秋泛图》中有这样两句诗:“黑妞已死白妞嫁,肠断扬州杜牧之。”从中可知,黑妞过早死去,白妞也过早嫁了人。她们的艺术生命,都过早地枯萎凋落了。
白妞、黑妞的演唱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固然有赖于她们的高超演技,但与她们演唱的曲种也有很大关系。她们演唱的山东大鼓(即梨花大鼓),在艺坛颇具影响。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民间曲艺。它最初是农民在农闲时敲犁铧碎片演唱的秧歌调,故称“犁铧大鼓”。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又加以美化,据其谐音改称为“梨花大鼓”,从业艺人则叫做“唱梨花片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再后来出现了流动的民间艺人,到各地演唱,并形成了孙、赵两大门户,流传日益广泛。
山东大鼓产生的时间约在明代中叶,明末清初开始独立门户。清代中叶,山东大鼓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民间说书艺术形式,艺人队伍明显扩大,艺术表现手段日趋完备。
自清嘉庆年间开始,山东大鼓在冀、鲁两省,南起聊城、临清,北至德州、沧州的大运河两岸广泛传播,并形成了五个支派,其中主要为南口派、老北口派和小北口派三大支派。
清末,山东大鼓进入济南后,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是白妞、黑妞的精妙演唱,使这一艺术形式风靡省城,从而更加促进了它的发展。清末民初成立于济南的山东大鼓班社就有杜大桂的杜家班,李泰祥、李大玉的李家班,李金彪、孙大玉的又一李家班,姬兴居、上半截(姬兴居之妻)的姬家班等。一批享有盛名的女艺人也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除名噪一时的白妞、黑妞外,还有郭大妮、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等。
上世纪30年代又涌现出蜚声曲坛的“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之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等也相继而起,影响颇大。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还在上海灌制了山东大鼓唱片,发行全国各地,这使山东大鼓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曲种,进入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突出地方特色,梨花大鼓更名为山东大鼓,流传地区也超出了山东城乡,直至南京、上海、洛阳、重庆、北京、天津、东北各地。
山东大鼓的演唱形式多为单人站唱,二三人伴奏,也有的是二人对唱,主要伴奏乐器为矮脚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即梨花片)。
它的风格朴实,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民间很受欢迎,因而流传下来的书目也较多,其中,中长篇有《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数十部;短篇唱段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历史小说,有《华容道》《东岭关》《长坂坡》《李逵夺鱼》《燕青打擂》《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上百段。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现实生活等编写的唱段,共计二百余段。
山东大鼓历史悠久,音乐唱腔独特,地方色彩浓郁。它除自身不断丰富、发展外,还直接促进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民间曲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然而,从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山东大鼓逐渐衰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山东大鼓因其曲调迁回缓慢,结构过于严谨、呆板,不能即兴说唱大书与迅速充实新书目,难以适应时代需要和吸引听众,于是,不可避免地被新兴的唱白自由的西河大鼓与河南坠子所取代。
上世纪40年代后,山东大鼓进一步衰落,许多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直到近些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它才重新焕发了青春,一些失传多年的传统书目得以恢复演出。2006年5月20日,山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12日,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本文作者为济南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