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近年来,万柏林区兴华街道聚焦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用心用情办好群众心头事,努力书写基层治理民生答卷。
党群联动 解决“急难愁盼”
在兴华街道滨河社区,一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妻生活难以自理,无人陪伴照料。得知情况后,社区立即与驻地单位——市文旅局取得联系,经过筛选,双方合力为老人找到了适宜的养老院。今年元旦假期,市文旅局在职党员来到养老院看望老人,不仅送去慰问品,还为老人带去了暖心的文艺节目。
社区与驻地单位联动服务居民,源于“望景路市直单位联学联建”机制的建立。滨河社区与驻地单位通过组织联建、服务联抓,形成了党建共建、党群联动合力,共同写下一个个服务居民的暖心故事。
在滨体社区,党群联动在服务居民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党委根据居民需求招募“能人”,吸纳了20余名具有一技之长、乐于奉献的居民。为住户更换纱窗、为学生辅导作业、为老人理发……通过“居民服务居民”,类似的事情,不出小区就能解决。
一桩桩服务居民的小事,都是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近年来,兴华街道通过构建“党建+红色物管会”“党建联盟”等方式,不断完善党群联动机制。
在机制的推动下,海唐居业100城小区、彭西二巷10号院组建物管会服务居民;海尔小区打造“邻里之家”服务居民;千峰北路社区在各小区设置“微心愿箱”,满足居民小心愿……在兴华街道,党群联动服务居民的方式不断拓展。
共建共治 提升生活品质
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两项工作事关民生,对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完善城市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兴华街道将此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受益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彭西四巷泰安小区2号院焕然一新。最近,小区正在开展绿化收尾工作,并且对车棚杂物进行彻底清理,消除安全隐患。令居民惊喜的是,小区还铺设了塑胶步道,为居民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
老旧小区改造的前提是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为此,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制定“一小区一方案”计划。改造后,街道探索建立小区共建共治管理机制,引导小区成立物管会。同时,建立定期巡查、考核评价制度,对物业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居民享受小区改造带来的便利。
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过程中,针对居民提出的不了解政策等问题,街道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成立宣传小组,为居民解读补贴政策、建设流程、维护管理等内容。同时,邀请已成功加装电梯的小区居民分享经验,消除居民疑虑。
安装电梯如处理不善,常常会导致居民产生矛盾。为此,兴华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小区”三级共建共治协商调解机制,成功化解了多起由采光、噪声、费用分摊等问题产生的居民矛盾,努力把好事办好。
目前,兴华街道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9个,加装电梯26部。一个个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小区出现在居民身边,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创新方式 精准服务民生
居民梁师傅患有肝硬化及糖尿病,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长期治疗。社区工作人员不仅帮其办理了低保,还申请了临时救助。“社区对我的帮助很大,真的是雪中送炭。”收到救助金时,梁师傅动情地说。
兴华街道不断细化社会救助工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今年以来,累计为42户低保户发放低保金近22万元,为41名困难残疾人办理了生活补贴,为21人办理了临时救助。
在精准兜底困难群众生活的基础上,兴华街道创新服务民生方式。在滨汾苑社区,爱心助老团队推出了“双色心牌”关爱机制,当居民亮出红色爱心牌时,代表状态良好;当亮出黄色爱心牌时,意味着可能遭遇困难,团队会立即派人上门提供帮助。
兴华街道将“一老一小”作为服务重点,打造了35支文体娱乐队伍,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精神需求。此外,对于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该街道安排专人为他们联系特殊教育学校,帮其准备入学材料;同时,邀请孩子们参加各类公益活动,让他们学习新知识、结识新朋友。
一项项暖心举措带来了服务民生的温度。接下来,兴华街道将立足兜底线、提质效、建机制,继续办好一件件让群众可感可及的心头事。记者 王 勇 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