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从发展结构视角看东北全面振兴

时间:2025-04-01 10:04:00

作者: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发展结构分析是发展社会学研究理论谱系中最具深度的研究范式。无论是传统的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还是新发展社会学的新发展观,都将结构分析和体系研究置于空前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也特别强调结构分析对于以国家或区域为单元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亦特别强调从结构视角审视复杂的发展现象,试图通过结构解锁和体系调适,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持续发展。总之,作为发展研究的重要分析框架,发展结构理论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复杂发展现象提供了重要思路。所谓发展结构,主要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发展的内在构成关系的一种概括。从这种研究范式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结构支撑基础上。2025年初,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2年,业已由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升至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发展转折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东北三省,对东北全面振兴做出全局性的战略规划和指导部署。在此背景下,从新发展社会学的发展结构视角审视东北全面振兴展开的过程,可以获得许多新的启示。

东北全面振兴中“全面”的结构深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东北发展问题的分析与观察,经历了从问题意义上的“东北现象”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再到“东北全面振兴”的复杂转换过程。1991年3月,新华社记者赵玉庆等发表题为《“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的通讯,提出“东北现象”概念,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随后发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衰退引发的就业难和下岗失业等问题,对东北区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循着这一问题取向,在此后的政策话语中,主要表述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内生活力的生成,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发展。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从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新动能、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等六方面对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从“东北现象”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再到“东北全面振兴”。这里所说的“全面”,强调的是一种系统性、结构性、多维度、协同性的发展战略,其核心在于突破单一领域的局限,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的整体提升。其战略蕴涵在于:其一,振兴目标的全面性。在经济目标方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社会目标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生态目标上,发挥东北生态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在安全目标领域,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发挥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其二,在东北振兴覆盖领域上包括经济振兴、社会民生、生态保护、区域协调、文化振兴等方面,体现出全面性特点。其三,政策实施体系的综合性。不仅依靠产业投资和多重意义上的项目拉动,更注重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开放合作。强调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参与。由此可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深化和超越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内涵和外延,将东北振兴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意味着东北振兴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结构优化调适的系统工程,其目标在于实现东北区域的全面发展和全方位进步。

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在于发展结构的打通优化

“全面振兴”视域下的结构调适更强调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和系统性改革。“全面”意味着东北振兴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任务,而是通过顶层设计打破来自各个领域的条块分割,以创新思维解决空前复杂的发展困境问题,最终实现东北地区发展的整体跃升。其中,最为关键的举措在于以改革开放精神对东北的发展结构展开有效的调适,实现跨省协同的制度性突破。

其一是打破东北区域发展尤其是大中城市间发展的种种壁垒,建立起东北城市之间的内在关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重同东北地区各城市间的协同联动,形成融合发展的格局。众所周知,东北区域各城市之间的封闭性与计划时期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如何打破封闭,建立起城市发展开放的格局,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通过加强东北三省之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如建立跨省区的产业协作机制,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内部人员和物资的自由流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治理环境污染,打造绿色生态屏障。总之,东北地区需要更深刻的系统性改革破冰,才能真正实现以城市圈驱动为核心标志的全面振兴。

其二是城乡结构调适,快速推进东北区域的城乡融合。从发展结构透视东北全面振兴,要对东北地区城乡结构的历史传统进行再认识。一般说来,城乡结构主要是指城市和乡村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模式和组织形式。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合理的城乡结构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动力基础。从历史上看,东北地区的城乡结构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特征。近代以来,东北工业化的突进和乡村发展的晚近性,导致其城乡之间的现代关联并未建立起来。计划时期的东北是国家的重工业发展基地,城市社会主要是依托央企建立起来的单位社会,带有较强的封闭性,缺少与所在城市周边乡村的交流。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东北乡村长期通过提供廉价粮食和劳动力,为城市大工业服务,形成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刚性分工,乡村缺乏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导致城乡资源分配高度割裂。而进入21世纪初期以来,东北的乡村又开始面临人口外流问题,使得乡村面临过疏化的挑战。总之,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东北地区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优化城乡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快构建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为引领的城市群,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大农业,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其三是开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发展结构的开放性与东北全面振兴要求东北地区打破传统的封闭性,快速融入国内外大循环,以激活东北经济发展的活力。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东北全面振兴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构建“东北亚超级枢纽”,努力推进中俄跨境产业链深度整合,探索中日韩技术合作试验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冰上丝绸之路”节点升级,拓展国际市场,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保留本土优势的同时,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破解东北全面振兴的结构性障碍因素

从理论上看,发展结构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发展结构会加快区域发展,而在不合理的结构条件下,虽然在某些局部会取得一定的发展绩效,但其发展却不会持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合理的发展结构会吞噬发展成果,并将发展拉回到出发地。要深刻反思东北经济封闭性的深层次制度根源。东北国企发展史上的“企业办社会”和“政策依赖型”发展路径,都使得其缺乏内生发展动力,难以适应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变化,亟待改革。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初在吉林考察时再次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东北全面振兴至关重要。要瞄准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和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设置改革议题、生成改革方案,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应该看到,东北城市的封闭性及结构不合理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非不可逆转。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推进和东北振兴政策的深化,加强区域协作,克服内卷式竞争,破除种种封闭性壁垒将成为释放东北发展活力的关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亚乡村空心化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24AZD027)阶段性成果)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