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在这四个人中间,王勃的文学创作成就最高。
王勃(公元649~676年),字子安,缘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的熏陶下,才华早露,未成年时就被誉为“神童”,并被朝廷授朝散郎。其文学主张为崇尚实用,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风气进行尖锐的批评。开始自觉革除齐、梁诗文的余风,促进了唐代诗文创作的转变。
王勃流传后世的作品有九十多篇,其中有赋、序、碑、表、颂等文体。特别是《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骆宾王(约公元626或627~684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才华早露,少时就有“神童”之称,在四杰中他的诗最多。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他的名作《帝京篇》在当时就已十分流行。光宗元年(公元684年)九月,他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写下了闻名天下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后举兵失败,其下落不明。
杨炯(公元650~?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省)人,曾任盈川县令,在四杰中,他的诗数少,成就也最低。但他节员才自傲,自以为超过王勃。杨炯的诗作以边塞征战诗最为著名。他的代表作《从军行》。格调激昂豪迈,充满爱国激情。杨炯的作品很复杂,既具有宫廷诗的烙印,又与之抗衡, 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
卢照邻(约公元635~约689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自幼家境贫寒,在仕途上很不得志,一生只任过一些小官。后因病辞官,在太白山隐居。晚年病势更重,卧床十余年,著有《释病文》、 《五悲文》等,武后执政时曾对他多次召见, 他都没有就职。后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他自投颖水而死,仅活了五十多岁。 卢照邻多写忧怨愁苦之作。他自号幽忧子, 正说明了他的心境。幽忧是他生活的写照, 也是他作品的象征。 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和《长安古意》被世人称为唐初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