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走失,家属报警,民辅警入山寻人。本文图片由各地公安提供
记者从宁波多地公安部门获悉,伴随气温转暖,老人走失警情也随之增多。
以慈溪、宁海、镇海三地为例,4月以来相关警情有近170起(含重复报警)。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警情很危险,老人走失后还会发生意外,或走失时间较长,或被困山中……
“通报这些警情,是为了提醒大家多关注家中老人,建议为其配备通讯设备,并保持联络畅通。另外,如果老人独居,一定要和街坊邻居打好招呼,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宁波公安相关负责人说,“银发走失”警情频发,这份防“丢”指南赶紧转发至“亲亲一家人”群中。

在宁海,有人到派出所报警,称老人外出许久未归。
在宁海,有患病老人外出,摔倒并被困在竹林中。
4月15日中午,一群人急匆匆走进岔路派出所报警,称家中老人早上出门后一直未归。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并且手脚不便,长时间在外恐有意外。家属第一时间进行寻找,但没有发现踪迹。
民警薛森元立即给老人家属吃下“定心丸”:“别担心,我们马上帮你们找,丢不了,能找到的!”安抚完对方后,薛森元立即带领辅警叶明会、陈武健前往老人居住地周边寻找,并同步查看公共视频。

老人在山中摔倒并被困。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寻找,他们终于在一处竹林的山沟深处发现了被困的老人。
原来,因山路湿滑,老人在这里摔倒,一时间起不来。民辅警上前检查老人伤势,确认其身体无大碍后,立即送其回家。之后,薛森元又联系当地相关部门,为老人申领防走失定位手环。

报警人将走失老人送至便于寻找的地方。
在镇海,也有类似警情,走失老人背后有来自平凡人的暖心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前些天,镇海石化派出所接到热心群众报警,称在高架桥下发现一名躺着不动的老人,感觉是饿晕了。

民警送老人就医。
获悉老人位置后,民警立即赶过去,将老人带回并进行临时安置。经多方询问,他们得知老人是山东人,独自在宁波生活,且患有疾病。鉴于对方不愿意返回老家,民警先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慈溪公安通过公共视频发现老人踪迹。
慈溪近期也频发此类警情,甚至出现一桩“巧事”——两起报警中的走失老人和摔倒老人,竟是同一人。
日前,浒山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家中九旬老人不见了。民警范友伦立即安排巡逻队员前往老人居住地周边寻找,并细致查看附近公共视频,寻找线索。
就在他们忙活时,派出所的电话又响了。有一名热心群众报警,称看到一名高龄老人摔倒在路边。民警又带队赶去现场处置。

两起不同报警,当事人竟然是同一人。
民警上前询问情况,意外发现摔倒老人的体貌特征和正在寻找的人极其相似,经过老人家属核实后确定就是同一个人。最后,家属赶到现场,带老人回家。

AI图:请牵牢他们的手。
守护“银发”平安刻不容缓。说完案例,再来说提醒。
1.防“丢”指南之常规提醒版是这样的:
第一条,加强对老人的日常看护,尤其是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要慎之又慎,尽量不要让高龄老人独自外出。
第二条,为防止老人走失,可为家中高龄老人佩戴防走失手环或卡片。这样,能快速找到走失老人并助其回家。
第三条,如遇老人不慎走失,家属应保持冷静,科学理智应对:找到老人近照,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耐心说明老人走失的时间、地点和老人的姓名、年龄、体貌特征等信息,留下联系方式并保持通信畅通。

辅警朱宏伟收获众多锦旗。
2.防“丢”指南之记者有感版则是这样的:
老人走失的新闻,记者采写过很多。我们发现有些老人对手环之类防走失的东西比较敏感。子女为老人准备了,但老人可能会因抵触情绪故意丢弃。这个时候就要考验子女的本事了,要提前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并且手环之类的防走失物品要精致一些,有条件的可以上网定制“独家版”,这样能减少老人的抵触感。

朱宏伟自制的易走失人员信息“拼图”,蓝框部分为备注信息。
另外,相关救援部门不妨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建议一,建立相应的寻人“数据库”。
前不久,我们报道过的那位14年收获72面锦旗的鄞州五乡派出所辅警朱宏伟,寻人就很有一套。他手机里有一堆易走失人员的“拼图”。每张图上半部分是住址地图,下半部分是人物照片,上面还有诸如姓名、家属联系方式等备注。他说,一旦出现寻人警情,拿出这些照片来对比,处置起来就会快很多。这个方法其实可以借鉴,如果全市级别的易走失老人数据库能建立,能大大提高救援效率。

去年年末发生在宁海前童的一起老人走失警情。
建议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学习宁海公安的做法——与当地政府合作,每处置一起老人走失警情后,可为符合条件的老人申请防走失定位手环。去年年末,宁海前童派出所联合当地镇政府进行试点,根据近几年走失情况以及村里排摸数据,为19名经常走失的老人统一发放定位手环,防患于未然。效果很明显!
#宁波头条#
编辑: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