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地方抢滩首发经济
当消费升级的浪潮遇上首发经济,一场产业和创新的“竞速”已经展开。目前,很多消费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然后再转向“新不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如何凭借政策支持、场景营造和产业链优势,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个工作日晚上9点多,在广州正佳广场2楼的番茄口袋店内,尽管商场营业时间快要结束,但仍有不少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潮玩、文创、配饰、食品……这家集纳了多种日用杂货的新零售品牌于2023年在正佳开设广州首店,目前淡季日均销售额在3万元至4万元区间,旺季还能增长三倍以上。在拥有超过400家商户的正佳广场,像番茄口袋这样的首店占比达到40%。
今年以来,以首店、首展、首秀等为代表的首发经济再次成为全国多地消费政策热词。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福建等经济大省均已将培育壮大首发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其中广东明确提出,2025年要推进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建设,引进更多首店首发首秀首展。
广东为何瞄准“首发”?因为首发经济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消费数据看,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21元,同比增长4.8%,人均消费支出9732元,同比增长4.66%。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同比增长5.5%,人均消费支出7681元,同比增长5.2%。消费规模靠前,同比增速略低,广东这座人口大省,正努力寻找更多打开消费潜力的“钥匙”。
在走访广东多地商圈的过程中,多位受访者也向记者表示,从过去的实践来看,首店、首展等消费业态具备打破同质化竞争、创新消费场景、带动消费兴趣的优势,短期内可以凭借稀缺性体验吸引客流,长期可以靠丰富的消费生态增强黏性。在此基础上,广东作为制造大省,能否实现制造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共振,则成为拉动消费规模再度跃升的关键一步。

消费求新
“我们广州首店是2023年8月开业的,开业当天客流量达到3万人次。目前周末等旺季客流量超过1万人/天,小长假能达到日均1.5万人以上,工作日等淡季进店客流量就基本在5000人/天左右。”番茄口袋正佳店店长潘婷告诉记者,番茄口袋广州首店入驻正佳广场后,淡季日均销售额在3万元至4万元区间,旺季还能增长三倍以上。
在位于“华南第一商圈”的正佳广场内,像番茄口袋这样的首店占比达到了40%。正佳集团新媒体及品牌发展部总监雷婉倩向记者表示,正佳广场一直将首店作为核心招商目标,2023年以来已陆续引进麻六记华南首店、WM华南超级1号旗舰店、FMG集团旗下全新品牌OF全国首店等多家品牌首店,覆盖餐饮、零售、彩妆、珠宝等多种业态。
正佳不是唯一“盯住”首店、首展的商圈。同在天河,广州K11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2024年第三季度开始,广州K11已累计引进Au Départ、Yohji Yamamoto等7家品牌首店,涵盖珠宝、时装、鞋履、配饰等多个领域,并策划推出《瞬时狂想》——艺术×时尚现象级跨界中国首展。
商圈为何“偏爱”首店?“首店经济是打破同质化竞争、激活消费者兴趣的一个引擎。在短期引流方面,首店靠提供稀缺性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吸引客流,快速地制造一波销售热点。而从长期来看,我们也通过持续引入覆盖餐饮、零售等不同领域的品牌首店,进一步打造丰富的消费生态,以此来增强消费者的黏性。”雷婉倩说。
广州K11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品牌升级后,场内客流量同比上涨45%,目前新入驻的奢侈门店业绩均超预期。”
依托良好的消费带动力,从首店开始,“首发”概念逐步向首秀、首展等多种业态延伸,最终在多个城市发展形成首发经济现象。
广州市商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1—2024年,广州首店数量实现年均增长25%,累计吸引超600家国际品牌入驻。其中,仅2024年一年间,就有400家国际国内品牌首店落户广州,涵盖科技、文创、奢侈品等领域。同期,深圳市全市也实现新开首店461家及各类旗舰店、新概念店等1010家,华为、荣耀、比亚迪等品牌还举办了超200场首发首秀活动。
在多家品牌首店入驻带动下,目前正佳广场年均客流量已超5000万人次,单日平均客流量为10万人次,单日最高峰客流量可到24万人次。与此同时,品牌首店与城市商圈也形成相互支撑、良性循环的消费生态。“2023年入驻正佳的番茄口袋广州首店和费大厨广州首店,目前门店业绩仍然位于广州市场首位。”雷婉倩说。
更关键的是,以稀缺性消费体验为支撑,首发经济的辐射效应不仅局限在单一城市范围。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家住惠州的孟白(化名)就专门开车到深圳万象天地逛街,“万象天地品牌比较多,有一些想看的品牌只有深圳有,比如个乐。而且万象天地的美食也很多,适合吃吃喝喝逛逛,就算不买东西,也能看看展览。”
在此基础上,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6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培育消费平台企业,推进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建设,引进更多首店首发首秀首展。
具体到城市,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广东多地也将发展首发经济列入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广州提出要更好打造“时尚圈·首发广州”等城市消费IP,深圳则明确提出2025年要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1000家以上,东莞和珠海也分别提出全年要引入不少于30家品牌首店落户的目标。
制造转型
在各地纷纷涌入首发经济赛道之余,如何把首发经济做出区域特色、做出城市特色也成为关键考量。
“我们店里目前有超过100个原创品牌。其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州消费者的需求,广州首店特别引入了一些具有广州地域特色的商品或与广州本土品牌的联名款,比如具有广州城市元素的手账贴纸、钥匙扣等。”潘婷告诉记者,其中具有广州城市特色的冰箱贴颇受消费者青睐,补货频次很高,“而且这边市场大、企业多,门店配货速度也比较快。”
在番茄口袋正佳店内,记者也看到了多款标注“原创”的设计产品,覆盖玩偶、文具等多个品类,其中部分为广东本地设计品牌,还有更多商品由广东企业代工生产。
全省覆盖31个制造业大类的产业集群,为广东发展首发经济提供了能够快速生产新品的制造基础,1.5亿实时在粤人口则为广东积攒下了颇为可观的消费潜力。对广东而言,下一步更关键的,或许在于如何借助首发经济模式,将制造优势进一步转化成消费优势。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广东消费觉醒的本质是制造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共振再造,“佛山陶瓷企业通过用户直连制造C2M平台推出岩板定制业务,把大宗建材变成设计师驱动的家居艺术品,单平米大幅溢价却供不应求,这揭示出制造大省转型的关键,即把车间里的Know-how转化为消费端的体验壁垒。”
朱克力表示,未来广东发力促消费有三个支点值得关注,一是跨境电商进口消费品反向刺激本土品牌升级,比如南沙保税区的美妆小样经济已倒逼本地代工厂提升精密注塑技术,二是利用粤港澳消费数据差异开发跨境需求嫁接产品,三是将城中村改造与沉浸式消费场景结合,把城中村烟火气转化为商业综合体的差异化竞争力,而非简单复制高端Mall。
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教授、广东省情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燕也撰文表示,首发经济要实现将短暂的首发“流量”转变为可持续的“存量”,就必须依靠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推广、品牌运营等制造环节的强有力支撑,同时不断完善采购、结算及物流等商务服务链,在各环节持续推陈出新,最终开发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从而获得消费者持久的关注和消费。
同时,李燕表示,未来广东进一步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推动首发经济与地方资源禀赋融合。比如一线、强二线城市具有发展首发经济的良好营商环境、先进生产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应加大与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知名消费中心城市的良性互动。其他二三线城市,很多具有自身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尤其是拥有大量的中华老字号品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基于当地本土特色文化赋能,开设与品牌文化相匹配的首店、首秀和首展。
依托“首发模式”带来的流量效应,配合覆盖新品研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完整产业体系,广东全省消费活力或有望迎来新一轮扩围提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魏彤对此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