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的三月,当天山的雪水裹挟着冰凌涌入玛纳斯河,戈壁滩上的红山嘴四级电站里,那抹跃动的“巾帼红”依然在设备间穿梭。在这片承载着兵团电力记忆的热土上,以冯娟为代表的女子民兵班,用66年的时光书写着屯垦戍边的“巾帼传奇”。

大漠风烟铸初心:戈壁深处的“她坚守”
在年均温差达60℃的戈壁滩,女子民兵班的宿舍床头永远摆着三样“标配”:安全帽、值班记录本、润唇膏。当城市女性在讨论“精致生活”时,她们的工作照定格在零下30℃调试机组的背影;当同龄人享受周末时光,她们在生产一线以30分钟一次的频率记录着设备参数变化。作为电厂唯一的女子班组,她们将女性的坚韧化作设备上的“千钧之力”,用66年的时光证明:坚守是不分性别的信仰。在这片被烈日炙烤的土地,因为有了这样的 “她坚守”,奏响了永不褪色的青春赞歌。

创新赋能绽光华:生产一线的“她智慧”
面对设备老化与智能化转型的双重挑战,女子民兵班的办公桌上,一本本详细标注的设备图纸格外醒目。在2013年机组增容改造中,她们连续三个月蹲守厂房,配合技术团队完成137项参数调试,最终实现年发电量提升35%。荣誉室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23块奖牌整齐陈列,见证着这群“娘子军”用智慧在生产一线绽放的光芒!这不是对男性角色的简单复制,而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执着,重构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价值坐标。

军号声声淬铁骨:练兵场上的“她担当”
清晨九点,电站后院的训练号角准时响起。整理着装、战术匍匐、防暴演练…… 这些军营里的“必修课”,早已成为女子民兵班的工作日常。每年的军事训练中,让这群平均年龄35岁的女职工,在零下20℃的严寒中练就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野外急救等12项应急技能。
2025年1月,玛纳斯河突发冰凌灾害,她们在30分钟内完成集结,携带铁锹、十字镐等装备,在-28℃的严寒中她们挥舞着工具坚守四天四夜,一下又一下地破冰、铲冰,哪怕双手早已被冻得麻木,哪怕汗水在睫毛上都结成了冰碴,也不曾停下手中的动作。她们深知,每一块冰凌的清除,都是为发电、输电设备争取一份安全保障。据统计,近年来她们累计16次抢险救灾,保障150万亩农田灌溉和50万居民用电安全,她们用行动诠释:“娘子军”也能成为应急处突的“钢铁战士”。
红色基因润初心:文化阵地上的“她传承”
“那时没机械,全靠人拉肩扛。”在电站所在地,讲解员杨芳的声音日复一日地响起,“1958年电站建设的时候,女同志也不示弱,扛水泥、抬钢筋,血泡磨成硬茧。”作为义务讲解员,女子民兵班每年承担近百场解说任务,将“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故事传递给八方来客。2018年,红山1958文旅小镇建成,老旧机械变身工业博物馆,女子电站成为核心展陈区。展厅里,工笔画《一群老兵的故事》将老兵精神的核心——忠诚、奉献、坚韧与家国情怀——熔铸于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艺术场景中;别具一格的“电力体验之旅”让游客系统了解发电、输电、供电的全过程,揭开了能量奇妙转换的神秘面纱。2024年,这里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成为新疆红色旅游新地标。在这片文化阵地上,以女子民兵班为代表的“她力量”,正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不断润泽人们的初心,续写着动人篇章。

狂风掠过玛纳斯河,中控室的监控屏上依旧闪烁着跳动的电流。女子民兵班的故事告诉我们:电力战线上的“她力量”,既是洪峰中日夜坚守的坚韧,也是设备前毫米级巡检的温柔;既是抢险时冲锋在前的果敢,也是传承中默默讲述的深情。从1961到2025,变的是人员更替,不变的是扎根边疆的初心。她们用青春丈量岁月的刻度,以芳华铸就精神的丰碑,让“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在千千万万个“她”的接力中,闪耀出更璀璨的光芒。(苏学 刁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