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河生:打破“色戒”开启“布”一样的人生

时间:2025-04-21 10:31:00

蓝草之美,美在和蓝相融相合的时光里。在温州瑞安,蓝夹缬这一传承千年的草木染技艺曾以靛蓝与留白的诗意,被称之为山野间最古老的“蓝色情书”。

靛青为墨,雕版为笔,浸染为诗。如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河生正悄然让这项古老工艺打破色彩界限,向彩色夹缬迈进。

5年经历14次失败

让彩色夹缬“复活”

蓝夹缬与彩色夹缬,恰似水墨丹青与工笔重彩的对话,在历史的长河中编织出独特的东方美学密码。

“传统雕版技术是一次性完成的,而彩色印染则需要多次对版,误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在过去的几年,我们通过改良雕版卡槽结构,逐渐解决了套色错位的问题,并构建了一个空中染料园,利用天然植物染料使夹缬更加‘出彩’。”记者见到王河生时,他正“叮叮当当”地敲击着木雕板,刻完之后又展示了他复刻的一幅宽104厘米、长54厘米,名为《绀地树花双鸟鸳鸯图》的彩色蓝夹缬作品,其原作收藏在日本正仓院。

彩色夹缬的制作过程包含40多道复杂的工序,为了成功复刻这幅作品,他投入了5年的时光,经历了14次的失败。在每一次试错后,他都不得不仔细回顾,逐步地分析和推敲,找出问题所在。

王河生于2015年,便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共同研发彩色夹缬,复原了失传数百年的彩色夹缬作品《对马》,并荣获金奖。随后,他又复刻出《对鸾》《八窠图》等四色夹缬系列作品。他说,与单色的蓝夹缬作品相比,彩色夹缬的制作难度显著增加,复刻这幅最高难度的五色夹缬,耗时五年,投入的人力物力难以估量。

彩色夹缬突破了单色的限制,采用红花、茜草、黄柏等植物染料构建色谱体系,极其适合年轻一代想探寻的夹缬的多元化艺术语言。“我在新疆读大学时看到南宋《岭外代答》中记载的‘以五色帛相间为纹’的工艺,正是彩色夹缬的早期形态,对此技艺非常感兴趣。当得知王河生老师会复刻早期彩色夹缬的作品,我就从新疆赶来学习了,越学越觉得难,每层颜色需单独染色,且需防止不同颜色相互渗透。多色叠加时,又怕颜色混合导致色相变化。”一位来自新疆在蓝夹缬博物馆学习的大学生,一边染色一边对记者说。


开启“布”一样的人生

将目光投向年轻人

王河生对蓝夹缬的热爱,源自于他“布”一样的人生轨迹。夹缬工艺始于秦汉,盛于隋唐。作为蓝夹缬技艺的第十代传人,他的家族世代经营着染坊,专注于蓝夹缬染料的提炼与印染工艺。他们家族曾在温州百里坊开设了商号。自幼,王河生便喜欢在自家的“染坊”中玩耍,同时学习相关知识。到了16岁,他前往瑞安县马屿工艺厂当学徒,开始系统地学习纺织与印染技术。


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河生萌生了外出闯荡、探索世界的念头。他前往北京,却意外发现传统植物印染几乎已绝迹。这促使他决定返回温州,深入研究和传承蓝夹缬制作工艺,继续开创“布”一样的人生。随后,他从全国各地居民家中收集了百余幅蓝夹缬作品,并于2012年创立了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为这些“宝贝”安置了新家。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能拘泥于传统,必须将视野扩展至年轻一代。”回到瑞安马屿镇的王河生,为了推广蓝夹缬,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策略。在小红书上,他留言开放博物馆的预约,成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蓝夹缬爱好者、美术教师等来此学习;在线下,他积极参与各地的文化博览会,并与温州技师学院合作,创作了“万物本源”蓝夹缬系列服装,这是一种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使用最传统的天然植物染料进行印染,突出“万物本源”的主题。除此之外,王河生还开发了以蓝夹缬为主题的民宿床上四件套,将传统图案与现代面料相结合,融合了夹缬与扎染的技艺。近日,更是举办了大型的收徒仪式。


成立合作色开发板蓝根

为蓝夹缬技艺造“血”

若问王河生如何给蓝夹缬技艺造“血”,把技艺传承下去。在选择印染植物时,他想起爷爷将板蓝根作为印染植物。2015年,他说服村民种植板蓝根田,起初遭遇连年虫害。他在田边搭起窝棚,赤脚踩在田埂上,记录每株植物的生长周期,最终发现用烟叶水驱虫的古法。之后,他又与村里村民合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板蓝根产品。利用板蓝根茎叶汁液做印染,把其根部板蓝根做成凉茶。除了自用外,其板蓝根茶还销售到温州各县(市、区)。让其成为非遗蓝夹缬的衍生产品,起到给博物馆造“血”作用。


另外,王河生也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写成书,已经出版了三本。“这几年,也有一些人找到我,想与我一起合写与蓝夹缬相关的书籍,我还没有想好。我想新书要与之前的书籍不一样,可读性要更强一些,成为蓝夹缬爱好者的入门读物。”王河生坦言。

指尖捻碎一片靛青叶,汁液染蓝掌纹,创新并非消灭“旧有”,而是开启新的可能性之门。接下来,王河生将通过创立节日,让夹缬技艺传承至未来。例如,在红花盛开的季节,举办“印染红花节”;板栗成熟之际,举行“印染板栗节”;杨梅成熟时节,则打造“印染杨梅节”。

当传承千年的蓝白技艺与现代色彩相融合,文化记忆正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得以延续。

记者 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