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诗比人红的诗人胡令能:一首《小儿垂钓》红遍全唐

时间:2024-08-16 08:02:55

胡令能,生于公元785年,是特别典型的一位,诗比人红的唐代诗人,河南郑州中牟县人,隐居圃田。

唐诗江湖里最不缺的就是隐逸诗人,首屈一指的当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提及隐士,中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有隐士,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朝。

隐士都具有真才实学,他们亦或是主观意愿,亦或是迫于客观环境,逃避仕途的一群人。

胡令能是一位大隐隐于市的隐士,他藏身于民众间,志趣高雅,是一位生活情趣极佳的隐士。

说到诗人胡令能,则鲜有人知,历史关于他的记载甚是寥寥,但是那的那首诗比人红的诗大家确耳熟能详。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开篇两句写人写事,一个孩童坐在河塘边学钓鱼“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蓬头:即可爱的小孩子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即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后两句接着写人写事,一个路人打算向小孩问路“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孩怕惊着鱼儿,路人问路,他不答“摇招手”表示拒绝。

整首诗读下来,区区二十八个字,脑海里就出现了一个,活灵活现,形神专注,惟妙惟肖,小儿垂钓的画面。

古代诗人写儿童诗歌的不多,流传下来的都是百读不厌的精品。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牡童遥指杏花村。”

《小儿垂钓》《回乡偶书二首》《清明》这些儿童诗歌能千年流传,不外乎这些诗里的场景极富于生活情趣,读之会心一笑,了然于心。

胡令能,现存于《全唐诗》仅存四首,《小儿垂钓》是他的代表作品。

他从小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因此得一外号,人称“胡钉铰”。

传说,有一天有一个仙人来到胡令能家,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仙人开,胡令能从此便会写诗了。这当然是个传说,当不得真。

胡令能的另一首极富生活气息的诗是《喜韩少府见仿》:

忽闻梅福来相访

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

走入芦花深处藏

诗题《喜韩少府见访》,“少府”原为秦官,九卿之一。唐,县尉的别称。

梅福:西汉人,官南昌县尉,后弃官归家,读书养性。

荷衣:用荷叶编织而成的衣服,指隐士之服。

草堂:旧时文人避世隐居之所,如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芦山草堂皆是。

开篇两句用典,以梅福比韩少府“忽闻梅福来相仿。”高兴之于衣服都来不极换“笑著荷衣出草堂”。

一个“忽”字说明事情突然,一个“笑”字紧扣题中的“喜”字,透露着一股欣喜之情。

这种生活中,朋友突然到访像不像极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后两句写朋友到访后,小孩见不惯场面,居然藏了起来“芦花深处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