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聂耳的简短故事:“不愿做奴隶的人”,23岁早逝,却留下中国最不朽的声音

时间:2023-04-18 15:25:51




1、

“不愿做奴隶的人”,

23岁在日本英年早逝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如果要问哪一首歌曲最激动人心,最广为传唱,只要一响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热泪盈眶,那必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这首诞生在抗战时期的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于1935年诞生,当时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曾经激励着中华儿女的抗战热情,而她的作曲者聂耳,在谱完此曲不到三个月之后,竟在日本溺亡,年仅23岁。


如此英年早逝,令人叹息不已。

关于聂耳的溺亡,至今还有着许多传闻。有人说,他的死并不是意外,而是“谋杀”。

当时聂耳的死讯传到中国,上海的许多报纸是这样报道的:“遗体满脸是血,检视医师认为死因是出血,很难说不是谋杀。”

至于是被谁,被什么组织谋杀的,由于聂耳一直以来都用“音乐、戏剧、电影来抗日”,悲伤的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阴谋”。

聂耳虽然只活了23岁,但是他少年英才,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算是“名人”了。他在上海的电影公司工作,他的《渔光曲》和《卖报歌》都曾经名噪一时,还因为与当时一位电影女星传出绯闻,登上过八卦报纸,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才华,他为中国苦难民众的呼喊,他坚定不移的爱国、救国热情,使得他成为当时青年中的先锋人物。

所以,人们对于这位青年才俊的突然离世,一时无法接受,才会有上面的“谋杀论”出现。

其实,从我们现在知道的真实资料来看,“谋杀论”是很牵强的,聂耳的确是因为意外而身亡的。

不管聂耳的是意外还是另有原因,我们都悲痛地失去了一位“用音乐当作武器的爱国青年”。

当时同样在日本旅居的中国名人郭沫若曾经写过一首悼亡诗,里面这样写道:

大众都爱你的新声

大众正赖你去唤醒,

问海神你如何不淑!

为我辈夺去了斯人!

在大家悲痛的泪水中,年仅23岁的聂耳化作天上的星星,即便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3年,但依然是那样璀璨夺目,比起许多碌碌无为,空活百岁的人来说,他的人生是那样的精彩,那样的令人钦佩。

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国国歌的作曲者,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这永垂不求的一生。

2、

“我要为这苦难的中国疾呼”

1912年2月15日,云南昆明诞生了一位男婴,父亲聂鸿仪给他取名为嘉祥,长大后这位男婴给自己改名为守信,字字义,这位聂守信就是聂耳。聂耳只是因为他听到音乐就过耳不忘,大家觉得他听力太好了,就管他叫聂耳,后来他干脆就一直用这个名字。

聂耳4岁丧父,家道中落。父亲本来是昆明的一位名医,开着一家诊所悬壶济世,没想到也是英年早逝,撒手而去,留下妻子和6个孩子,还有为治病欠下的债。

母亲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艰难可想而知。因为家庭贫困,聂耳好几次差点辍学,幸而他聪慧懂事,考取了可以减免学费的学校,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去打零工赚钱,这才勉强完成了中学学业。

聂耳的母亲是少数民族,经常给孩子们唱歌谣,这是聂耳最早的音乐启蒙。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吹拉弹唱多才多艺,聂耳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从小就会演奏好几种乐器,正是音乐,让聂耳这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人生变得不一样。

当时的中国,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垂涎,大清虽然亡了,但“土皇帝”却到处都是。聂耳所在的云南,就先后被唐继尧、龙云这样的“土皇帝”把持着。

聂而从小所见,就是军阀们“朱门酒肉臭”,而民众“路有冻死骨”。为了打击当时“星星之火”的共产党员们,军阀“宁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聂耳的许多同学、老师被抓去之后,不审不判,直接处以极刑,这让聂耳悲愤不已。

“我要为这苦难的中国疾呼,我要为这卑微的民众疾呼”。聂耳不止一次这样对自己说。

为此,聂耳试过许多办法,他甚至报名参军,但最终,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武器”,不是步枪,而是音符。

1930年,因为参加了许多“救国活动”的聂耳,被云南军阀当成“共党分子”,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于是,他连忙赶到了上海,凭借着自己的音乐才华,在“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找到一份配乐工作,同时秘密加入了当时的“反帝大同盟”——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众组织。

当时的上海“影视圈”,老板们为了赚钱,一味迎合大众们的口味,国家内忧外患,各种电影、音乐表现出来的却是莺莺燕燕,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这让聂耳非常无奈和鄙夷。

鉴于此,聂耳公开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中国歌舞短论》,直指当时文艺之弊,甚至不惜得罪他的顶头上司,他这样写道:“为了媚俗,将低俗音乐加给民众,只能是毒害青少年……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软豆腐,而是真刀真枪的硬功夫!你想,资本家住在高楼大厦里享福,工人们汗水淋漓地在机械下暗哭,我们应该取怎样的手段去寻求一个穷苦大众的救主!”

聂耳自己创作的音乐,就是面向穷苦大众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便是《卖报歌》。

那一天,聂耳和同事张瑛看到一位卖报的女童“小毛头”,非常可怜她的遭遇。两人就想把穷苦儿童的遭遇写成一首歌,于是就有了那首辛酸诙谐《卖报歌》。聂耳谱曲,张瑛填词。

在聂耳和田汉一起创作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特意请来了那位“小毛头”,在舞台上演唱了这首《卖报歌》,便流传至今,感动了一代代的人。

“小毛头”


1935年,上海的国民党对于共产党人的追捕、镇压越来越丧心病狂,危机之下,聂耳再度出走,去到日本考察学习。

也正是在这一年,聂耳和田汉合作,为《风云儿女》,这部讲述抗日义勇军的电影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

当时词作者田汉在国民党的狱中,通过把歌词写在香烟盒里面偷偷交给了电影的导演许幸之。聂耳得知后,主动要求谱曲,三易其稿,终于做成了一首惊天动地的不朽之作。

聂耳与田汉


后来的事情,就是聂耳的英年早逝,我们扼腕至今。《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呼喊着亿万中华儿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心声。

3、

那一代青年人的热血

聂耳,包括那一代所有的仁人志士,他们最令我们感动的,不光光是他们的才华,更是他们的一腔热血。

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存亡之际,他们登车揽辔,振臂一呼,唤醒麻木的民众,团结一心,救中华于水火。

那是整整一代人的热血。

他们也原本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有着许多的缺点。但他们却把个人的前途得失抛之脑后,不惜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

从戊戌六君子的流血救国,到孙中山的革命救国,到鲁迅的思想救国,到聂耳的音乐救国,到后来的种种救国的仁人志士,半个多世纪一来,是这些“中国的脊梁”在支撑着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大厦。


这样的精神,今天的青年可曾汗颜么?

正是这些先辈的牺牲,才使得今日的青年可以追求自己的前程,可以过着“小确幸”的时光,可以只想着事业和爱情(金钱和美女),可以遗忘历史,可以嘲讽先贤,把所有严肃的事情娱乐化、肤浅化,做一个混吃等死,不去思考的庸众。

呜呼,我中华之不幸,百年来屈辱苦难不休,而我中华之幸,百年来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有聂耳这般用热血唤醒民众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