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法家的鼻祖是谁 不是商鞅也不是吴起,他才是真正被公认的法家鼻祖

时间:2023-05-02 21:21:27

相传,李悝是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学生。

李悝(lǐ kuī),河南人, 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年,活了60岁,他是战国时的法家代表。这一切似乎像极巧合,李悝死时的那年,另一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正好出生。

图片来自网络

李悝活跃在魏文侯时期,任魏相一职(后任田文),他得魏文侯授权,主持变法。

对照魏文侯生卒: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我们发现魏文侯死后才一年,李悝也去世了,不免回想后来的吴起和商鞅变法,乃至后面我们也会提到的申不害变法等。

这些种种,似乎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冥冥之中,从一开始就将君王和变法人的命息相连,基本都重复着相似的规律:支持者一死,变法人的事业就逐渐走向衰弱。

在秦国变法的商鞅,靠山秦孝公一死,继位的秦惠王嬴驷对他并不感冒,商鞅混不下去,最终落了个车裂、诛全族的结局。又如我们前几章提的吴起变法,同样在楚悼王死后,吴起失去保护盾,同年就被权贵射杀。

这些相似,也间接反映那个时期变法想要成功,是件极难且需要极大勇气的事,把握不好尺度往往适得其反,不论成功与否,他们的勇气至少是可嘉的,但真正过程却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得不到外界支持,最终都只能走向牺牲。

读史使人明智,古往今来,以史为鉴的事不在少数。

纵观读过的历史故事,我们发现,古人的行事方式,无不诠释着一个必定规律:相同作法在不同历史环境下交给不同的人去实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选择时机才是最关键的。为何李悝变法成功了?商鞅变法成功了?吴起却失败了?不可否认,商鞅一定程度借鉴了李悝和吴起变法。

但更多归因于秦国当时的国情,赋予了他成熟的变法条件。吴起变法的楚国稍有些不同,或者说变法条件更难成熟,楚国内部集团、权贵阶层势力关系的复杂化,他们所执观念的根深蒂固,都给吴起变法增加了难度,所以,很不幸,吴起变法的时机选的不佳,当然这也不是他个人能够选择的。

图片来自网络

李悝变法能成功,很大原因在于他考虑到国情民生。

1. 废除井田制:重视农业发展,将土地交易合法化,制定合理税收,根据不同田地的粮产,设定不同级的税收,这和我们今天的所得税有点相似,分层级;魏国百姓们得知后,觉得李悝这事儿干的人性化,如此一来,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干起活更有劲,自然就推动了魏国经济的发展。

2. 军队考核法:对士兵进行定期考核,奖励一些表现优良的士兵,有点像现在的企业绩效管理;另外,他还因材施教,对有不同特长的士兵进行划分,扬长避短,激发他们的长处,提高军队整体的战斗力,有点像精英培训。

3. 废封建世袭:他主张取消旧权贵的“世禄制”,将所省经费投资给教育行业,为国家选拔更多的精英人才。

除此之外,李悝变法还具有条文可依,他将各诸侯国的法令精华统一整合到一部书中,这部书叫《法经》,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遗憾的是这部法典目前已经失传,只留下了篇目。

李悝主张有法可依,依照国情制定切实可用的法令,使百姓们的私有财产权能够得到保障,和后来的吴起变法相比,最大的不同处在于李悝切实考虑到了民生问题,广大的民众基础才是最为坚实的力量,而商鞅变法也借鉴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