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这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之间的重大战役,被誉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第二阶段的战役旨在歼灭国民党黄维将军所率领的第12兵团。
这是一次考验中原野战军的机会,他们毅然豁出了老本。
但由于中野部队实力相对较弱,战斗进展并不顺利。

01
数日的激战之后,中野部队逐渐认识到他们对敌军的混乱程度和防御能力估计过高。
他们勇猛地展开进攻,导致伤亡惨重,而战果却微不足道。
毕竟单凭中野部队的力量很难吞没黄维兵团。
在这危急时刻,中原野战军得到了华东野战军数个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的支援。

只有在这些援军的帮助下,中原野战军才有希望击溃黄维兵团。
1948年11月25日,中野部队的七个纵队将黄维第12兵团合围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
黄维兵团企图多次突围,但都被中野部队所粉碎。
尽管如此,中野部队也面临着重大困难。

因为他们缺乏重型武器和足够的弹药,很难对抗与自己兵力相差无几的国民党精锐兵团。
12月3日,华野第七纵队接替中野第二纵队和第六纵队,进攻黄维兵团阵地,接管指挥权。
在黄维兵团核心阵地南面的大王庄,敌军第18军118师第33团顽强地抵抗着进攻。
而尖谷堆这个制高点,则由敌军第18军114师第54团守卫,同时设有炮兵和空军观察所。

大王庄与黄维兵团的指挥中心双堆集相距约500多米。
而东北则与尖谷堆相隔约150米,西北则与双堆集相距约500米。
黄维将全部美械装备的精锐骨干团摆在大王庄和尖谷堆防守,这一布局意图十分明显。
中原野战军清楚认识到,攻破这样坚固的防线并吞噬黄维兵团,需要采取更加巧妙的战术。

02
黄维兵团在失去大王庄和尖谷堆的防线后,意识到必须加强在宿县地区的防御体系。
他们不分昼夜地开始构筑工事,采用梅花形或三角形子母堡作为防线的骨干。
同时辅以散兵壕、交通壕、掩蔽部和鹿砦等构筑多层次、完整而不易割裂的环形纵深防御。
敌方拆除了村中的房屋和门窗,砍光了所有树木。

利用这些木料构筑工事,使整座村庄变成了一座座大小地堡。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坚实的工事来阻止中原野战军的进攻。
了解到敌军的构筑情况后,华野第七纵队的20师决定以58团从西面。
60团从南面同时进攻大王庄,计划将其劈成两半后分别击破,59团则作为预备队待命。

在1948年12月3日晚上,58团和60团进入攻击阵地。
指挥员们在黑夜中摸黑抵近敌前沿,侦察地形和敌情,研究战法,并部署近迫作业任务。
根据以往对黄伯韬兵团的战斗经验,指挥部强调挖掘交通沟以缩短攻击距离。
以此来依靠壕沟对壕沟、夺取敌人的工事。

炮兵部队负责组织火力,掩护步兵进行连环爆破,破坏敌人的鹿砦、铁丝网和地堡。
尽管面临着敌军的密集火力,指战员们实施近迫作业,明白挖好工事可以减少伤亡。
因此,各营和连展开了一场近迫作业的竞赛,将攻击阵地推进到离大王庄前200米的位置。
在开阔的地面上,指战员们夜间以每人间隔5步的距离迅速前进,卧倒在敌阵地前挖掩体。

他们先挖出卧式掩体,然后往下挖成跪式掩体,最后再挖成齐胸高的立式掩体。
每个人的工事相互相打通,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蜘蛛网”。
03
天色渐亮,指战员们再次趴在沟里,全力加宽加深战壕。
每个营挖出两条战壕,壕深足够容纳身体。

宽度则能通过担架的通过,同时保证战壕之间的纵横贯通。
战壕内设有出击口、指挥所、隐蔽部和包扎所等设施。
这些战壕从地平线下直延伸到距离大王庄前30米处,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然而,国民党军并不甘心就此放弃。

他们利用飞机和大炮对我军的阵地进行火力打击,试图削弱我军的防御力量。
此外,国民党军还派出小部队,在炮火和坦克的掩护下袭击我军前沿。
夜间,他们使用照明弹和燃烧物进行照明,试图破坏我军的攻击准备工作。
12月6日,敌军第33团以两个营的兵力,在六辆坦克的掩护下向58团的作业区发起攻击。

他们占领了周尹庄东侧的一个小高地,并破坏了我军已经完工的攻击阵地。
面对敌军进攻,58团和59团立即展开反击。
将敌军一连歼灭,俘获敌军连长以下80余人,余敌被迫退回大王庄。
经过几天的艰苦准备,12月9日终于迎来了攻击的最佳时机。

寒风呼啸,雨夹雪纷纷而下,但这并没有动摇我军的决心。
58团和60团顶风冒雪进入指定位置,下午5时整,我军开始进行炮火准备。
一阵阵炮弹群落击中大王庄,爆炸声震耳欲聋。
巨大的威力摧毁了国民党军的地堡和工事,让敌军防线岌岌可危。

17时一刻,我军的炮火如同狂风暴雨,向敌军的纵深防线轰击不停。
58团的4连率先冲向大王庄,决心夺取这一重要的据点。
在激烈的战斗中,一位名叫徐东的解放战士勇敢地沿着敌人的交通沟搜索。
成功地炸毁了敌人的阵地,为他赢得了特等功勋。

勇敢的战士们迅速攻占了大王庄西侧的第一个地堡群,紧随其后的6连也加入进攻。
突破了敌人的庄沿主阵地,向敌军的纵深部队发起了有力的夹击。
与此同时,第3营在4连的支援下,迅速攻占了大王庄西侧的第二个地堡群。
成功突破了敌庄沿的西北角主阵地,与第2营并肩前进,向敌军的纵深发起冲击。

与此同时,60团的3营9连和2营5连攻占了大王庄的西南和正南两个地堡群。
而7连则直接突破了敌庄沿的主阵地。
大王庄的房屋已经被黄维兵团变成了坚固的堡垒,我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敌人的阵地在我军的炮火和炸药的轰炸下遭到严重破坏。

地上弹坑密布,冻土燃烧,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气味。
房屋被炸毁,尸体遍布整个村子。
58团4连完成了当前任务后,转向尖谷堆发起攻击,但遭到了守敌火力和地堡的顽强阻挡。
华野第七纵队的司令员成钧决定:

将58团和60团集结在大王庄的东北角,准备发起对尖谷堆的攻击,59团则负责守备大王庄。
大王庄失守后,黄维派出预备队加强第33团残部,发动反扑,试图夺回这重要的支撑点。
黄维兵团的预备炮兵在短时间内向大王庄集中发射数千发炮弹,使整个村子再次陷入火海。
火焰熊熊燃烧,炮弹爆炸声震天,大王庄的房屋纷纷倒塌,烟雾弥漫。

04
工事的隐蔽性不足,给59团带来了严重的伤亡。
国民党军在炮击后将火力转移,敌军第33团残部趁机突入大王庄的西北角。
但被坚守在那里的59团1营击退,俘获了250余人。
然而,情况并不容乐观。

12月10日凌晨2时,华野第七纵队的20师师长张怀忠决定暂停对尖谷堆的攻击。
将58团和60团全部调至温庄和王围子休整。
此时,中野第六纵队的16旅46团集结在周尹庄东侧的交通壕内,准备增援大王庄。
12月10日上午7时30分,国民党军的两个团兵分三路发起进攻,向大王庄发动猛烈进攻。

59团的勇士们凭借着战壕的掩护,与敌人进行了惨烈的肉搏战,并成功击败了敌军。
然而,黄维再次命令这两个团向大王庄发起反扑。
我军的增援部队尚未到达,59团的1营只剩下30余人,但他们仍然坚守在阵地上。
在危急关头,华野第七纵队的58团、60团以及中野第六纵队的46团发起反冲击。

最终夺回了大王庄的阵地。
黄维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并以坦克和火焰喷射器为先导。
向解放军发起猛烈冲击,我军被迫退至庄外沿线坚守。
然而,在黄昏时分,华野第七纵队的20师重新组织起第60团的主力。

向敌人发起反击,并最终夺回了大王庄的阵地。
这场血战中,我军的四个团共毙伤俘敌2200余人。
黄维兵团的“英雄团”建制已瓦解,大王庄掌握在我军的手中,预示着黄维兵团将面临末日。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勇士们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

继续坚守着大王庄的阵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这片土地的尊严和自由。
无论敌人发起多么猛烈的攻击,我军的战士们都毫不退缩,奋勇抵抗。